有問:《無量壽經》卷上開示了法藏比丘地發願及修行成佛過程,並描述阿彌陀佛國土;卷下說明眾生往生之因與果,並描述末法眾生,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、五燒苦報,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,。這其中,關於「五」及「五善」內容,歷來註釋家有云「五戒」,或云「五常」,如何抉擇?
略解:《無量壽經》「五」段文,與佛教「五戒」、儒者「五常」同異,古來有各種論說;可幾點分述:1.淨影.慧遠說五惡為「違五戒」以來,歷代中國僧俗承續此說,多無異議。 2.日本淨土真宗學人說五乃「反五常」,於是有了二種解釋,何者?於是有「通、局」。引出幾個問題:3.中國佛教譯註史上,「五戒」與「五常」應、相融合過程,及佛教本土化涵義。 4.中國「五常」說由來,及其合理性、與「五戒」性。 5.結語:《》「五」段文勸諭,如何與五戒或五常配對。以下即分題引據而討論
五戒所防,殺.盜..妄語.飲酒,是其五惡。造此五惡,於現世中,王法治罪,身遭厄難,名為五痛;……於未來世,三途受報,說五燒。 ……所謂五戒,翻(反)前五惡;獲其福者,持五戒,於現在世,身安無苦,翻(反)前五;度世長壽泥洹道者,後生彌陀,涅槃,翻(反)上五燒。
有說五惡為因,痛燒果,即五戒所防。 ……殺.盜.婬.妄語.飲酒.是其五惡;五痛華報,現閉王法,身遭厄難,名為五痛;三途果報,名五燒。,違「世有常道,王法獄」諸文故。
隋唐以來,佛教高僧「五善」為「防五惡」戒,持「五戒」或可免於現世五(王法獄)、來世五燒(三途惡報)眾。
隋唐以來,佛教高僧「五善」為「防五惡」戒,持「五戒」或可免於現世五(王法獄)、來世五燒(三途惡報)眾。
曰:「心口各異,言念無實。臣欺其君,子欺其父;兄弟夫婦,相欺誑。欲自厚己,貪多有,常懷盜心,悕望他利,邪心,懼人有色。思計,乃悔。」此第二惡,誡盜心。反之為第二善,儒「義」是。
說五種「無畏施」五戒:「一切施中,施畏第一。是故我說五大施者,即是五戒。如是五戒,能令眾生離五怖畏[3]。是五種施易可修行,……得無邊福德。」持五戒而不犯「殺盜淫妄酒」,能令一切眾生遠離「五相應」怖畏。 《瓔珞經》雲:「有(受戒)而犯者,勝無不犯;有犯名菩薩,無犯(受戒)名外道。」這是說,受戒後,雖犯戒,但戒法、戒體、戒相、戒行(四科門)佛性種子,烙印八識田中,縱因戒罪而輪迴生死,善種子不失減,因緣了,受戒善根現前,起歡喜心而入佛門修行,出三界六道,證法身涅槃;且受戒即是公開宣誓即「此刻起,不作五惡,不害眾生」,能令自他安心、無畏;其利己利他功德不可思議。
有人認為,「五」乃佛法通義,諸經論中多有提及,《無量壽經》下卷重提,如唐(菩提流支)、宋(法賢)漢譯本,及藏譯梵本,這段文句,或可刪除。於此說,釋法藏<康譯無量壽經.勸持/修訂序>[4]雲:
一,五惡所言,為「五戒」攝,乃娑婆眾生「斷惡修善」基礎。故佛陀於諸中多處提醒,加強吾人警覺持守,不應以此段文多餘。
二,五惡之文,看似「建立淨土法門」無關。若文之科判,可知「五」段「三毒」段,屬於「勸誡流通」分[5]。佛陀藉此勸誡我們離三毒、斷五惡,「」正念生,中國古德「持戒念佛」旨相合;其「流通」於後世意明矣!
三,各譯有梵本;若任意「刪略」,啟後人。
,《》「三毒五惡」段,是講了淨土、往生方法後,誡止我們淨土「」而誤犯「毒、惡」之過失,應勤念佛、行世善。然而,此間眾生三毒五惡劣機,調伏;我們應以此法鏡而,而心生,老實念佛。因此,此段經文結構大悲護念上有其必要性,釋尊於《》詳說「五」後,叮嚀雲:
唯此間多惡,無有,求欲,轉相欺殆。心勞形困,飲苦食毒。如是惡務,寧息。 ……我哀愍汝諸天人民,甚於父母念子。今我於此世作佛,降化五惡,消除五,絕滅五燒。以善攻惡,拔生死。令獲五德,升無為之安。吾去世後,經道滅,人民諂偽,復眾。五燒五痛,如前法。後轉劇,不可悉說,我但為汝略言之耳。 ……汝各善思,轉相教誡,如佛經法,無得犯。
《》上卷開說彌陀淨土因果,下卷敘述眾生往生之因果;以上是敘述「」旨,而「三毒五惡」以下是說「無人」意。念佛乘願,易得生,人信行,或迷於五欲而願念佛生,或執於自力而信念佛必生。於此「大悲攝化」而說三毒五惡之難:世人沉迷五欲,不察於世間過患,一生忙於無義、墮落事,而願往生,致輪迴者多,生者。佛大悲,五逆十惡之人而攝取,有人聞此普救無漏之誓願,即放縱其習氣而任意造惡,不行念佛。此既懂佛心,自設障礙,彌陀救度眾生之本願,擦身錯過,不得生。是故,釋尊於此開示三毒五惡之文,諄誡眾生,既聞彌陀大悲知誓願,及應厭捨世間、擱棄諸惡而至心念佛,世界往生。
有人說「五(善)」乃印度「勸善懲惡」教,於中國「五常」,而「五戒」是三歸後,授戒儀,故五善於五戒。 [6]
如上所述,《》「五」段,中國諸師釋為違反「五戒」行為,歷來無爭議;而日本.道隱法師《無量壽經.甄解》[7]卷第17雲:「前明無仁慈,今雲無義理,第三惡雲無禮,第四惡雲無信,第五惡雲無智。五常五,此中備矣。」其後,小栗憲一[8]雲:
《》曰:「強者伏弱,轉剋賊,殺戮,相吞噬,惡逆無道,後受殃罰。故有貧窮下賤,乞丐孤獨,聾盲瘖啞,有,,宿世,慈孝修善,積德所致。」此第一惡,誡殺生。反之為第一善,儒所謂「仁」。
「五戒十善」是通途(聖道)基本行持,人上能,但其中處,另有條文規範。且聖道門「戒定慧」是出世法,讓初學者起慢心,能持戒高人一等。念佛人雖隨緣隨份持五戒、行十善,但這只是學佛人本份,以此為主修、行。因此,<淨土宗宗風.俗諦>列入通途戒善,以免於混淆:實質上,相應:1. 不能:對念佛機是嚴格難行;2. :念佛人不求再生人間(乘願眾生),不求升天享樂;3. :土宗信佛戒、念佛為善,信願念佛,,仰彌陀本願,一切功德。因此,寧可選擇能於言行,且適用,與人適應五常。
曰:「常懷邪,但念婬妷,胸中,愛欲交亂,坐起。眄睞細色,邪態外逸,自妻厭憎,私妄入出,費損家財,事非法。,極身作樂。」此第三惡,誡婬妷。反之為第三善,儒「禮」是。
曰:「兩舌、惡口,妄言、綺語,讒賊鬥亂,憎嫉善人,敗壞賢明。二親,師長,朋友無信,惡無恥,不畏天地、神明日月。」此第四惡,誡語。反之為第四善,儒「信」是。
曰:「徙倚,不肯作善,治身修業,家室眷屬。饑寒困苦,父母教誨,瞋目怒應。譬如怨家,不如無子。負恩違義,無有報償心。耽酒嗜美,飲食。無義無禮,無所顧難,心常念惡,口常言惡,身常行惡,無一善。六親憎惡,願令其死。」此第五惡,誡飲酒。反之為第五善,儒「智」。
《》文中並未明說什麼是「五戒」或「五常」,因此,不能從文句上斷定兩說何者當。而日本.淨土真宗[9]雲:五善釋五常,。釋為「五戒」有二嫌:
二、違理:末世今日,出家者持戒,何況家人;若勸說五戒,於要人守(不能守)戒,而勸往生。這部經是我們沒眾生說,可能這樣。其它(勸導自力戒行)諸經後,還「留此經」,至於宣說「時機相應」戒律。
若看成五常,一、文順:五文中提到王法、禁令、刑罰之類文字。破了佛法五戒,受王法刑罰,若破了世間五常,遭誡罰。二、合理:佛法五戒守,國家可治,天下可;若世間五常掃地,國家,因此,末法世,五常維持,否則「本願易」法不得而聞,誰能顧及念佛修行。釋尊有見於此,提出五常,愷切訓誡。五惡段應開說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,止惡向善。
,中國文化五常,是董仲舒<漢武帝策問>所云:「夫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五常道,王者所當修飾。五者修飾,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靈,德施於方外,延及群生。」[10]這五種德目,孔子雖述及,但合論;孟子雖並列「仁義禮智」,而《離婁下》雲:「大人者,言信,行果,惟義所在。」信、義不能觀。因此,五常是漢人配合「五行」(五德終始)說而湊數、另創,並無義理上。董仲舒是藉《公羊春秋》「五其,類」,仿擬、了規律倫理法則,一切都是「天意」安排,包括宗法等級人際隸屬。內涵上,五常不是五種異質平行並列,而是「仁」本,衍生「義、禮、智、信」。孔子主論「仁」與「孝」,並及「禮、智」[11];孟子溯及四端心,延伸為「仁義禮智」四德[12];漢朝增「信」擴充五常;其實,基本人格德目,「四德」已夠,其餘是衍生次要細項,不出孔、孟言、所掌握。因此,「五常」中國確立,是漸進擴充或湊合,而不是而一體成型。「信」品項,《論語》中,有兩種意思:
1.信、信實–《論語》雲:「子四教:文、行、忠、信。」「主忠信,無友不如己者。」「言忠信,行篤敬。」「有忠信如丘者焉,不如丘好學。」曾子曰:「人謀而不忠乎?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」「忠信」並提,是兩端,如《朱子語類.論語三》雲:「盡己之謂忠,以實之謂信」;「信者,忠驗;忠只是盡己,因見於事而信」;「忠信只是一事,而相為內外本末:有於己忠,見於物信」;「發於心而自盡,忠;驗於理而違,信。忠是信本,信是忠發」。盡己之心無保留,且以實而言無欺妄,這是一種基本自我涵養,而發於言行(於中而形於外),待人處事能誠意正心而無虛偽,故云「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」;「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」;「君子義以為質,禮以行,孫以出,信以成」;「入孝,出悌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」;「老者安之,朋友信,少者懷之」《孟子》曰:「仁義忠信,樂善,此天爵」;「父子有親,君臣有義,夫婦,有序,朋友有信」「修其孝悌忠信,入以事其父兄,出以事其」。
2.相信、信任–《論語》雲:「始吾於人,聽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於人,聽其言而觀其行。」「有死,民無信不立。」「君子信而後勞其民,未信以為厲己;信而後諫,未信為謗己。」「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」「信學,其蔽愚。」
合而言,「信」欺、恪守信用,是君子品、為政之要及交往道,是一種自我要求人際互動基礎,適用於一切倫理德目,但不能與「仁義禮智」並列,依附於四德「義」而不可單行,如《論語》雲:「主忠信,徙義」;「信近於義,言可復」;若不以義衡量、依歸,而拘執於「信」不知變通,如尾生之信[13],成了反面教材,如《論語》雲「言必信,行必果,硜硜然小人哉!」《孟子》曰「言信,行果,惟義所在。」
因此,董仲舒後,加入「信」而為五常,雖,成了一種文化信仰習俗,五總括宇宙觀。中華文化中,「五」是像形字,「縱橫交錯」意。 《·繫辭》:「天數五,地數五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」《說文》:「陰陽天地間交午。」華人眼中東、南、西、北、中是宇宙性、完整性,是事物。或云,中國流行五進制,「五」,是吉數。或云,人手腳有五指,掐指計數,「五」滿掌。於是,「五」成了代表性數字,伴隨文明而流行,上「五行」說,下「五行八作」及「五花八門」……,無所不在。「五」成了規範一切「」與「制度」模式,是宇宙中各種「組合」代碼[14]。然而,五行而論,「土」居中而調和四方、播散四維,「金木水火」依之而成像;脾「中央土,灌四傍」,乃萬物生長,主運化、統血。 《春秋繁露.五行義》:「故五行而四時者,土兼。金木水火雖各職,土,方不立;若酸鹹甘肥不能成味。甘者,五味之本;土者,五行主。」因此,「信」乃處中而助成「仁義禮智」,獨立一德。
如上所述,中國文化「五」吉數,而衍生「五行」總括宇宙人生觀,倫理善以「五常」為代表。佛教中多有「五」法數:五根、五力、五法、五蘊、五位、五逆、五濁、五乘、五衰、五智、五念門……。至於五戒與五常如何中國佛教史上演成了「配對」法數?
延伸閱讀…
前引《往生論註》雲:若不是諸佛菩薩教化世人而說(世間、出世)兩種善法,(中國)眾生豈能知有「仁義禮智信耶」?或可推論:劫前,佛菩薩聖者出現於娑婆,演說人天善法,令眾生心中薰習世善種子(善根),而後,孔孟降生於中國境內,啟發此類善性(良知)種子,反省、實踐(修養)而起現行,總稱道德,五常(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),而冥合於佛教五戒……。因此,《》「五」段中雖有「五戒」影子,但其內容或局限於五戒,而可通於世間,其適用範圍,廣及一切受五戒人民,由此顯示了土門是攝受「五惡五善」眾生,娑婆五欲中打混,而不知向善、不求出離居家凡夫,這種人,或僅能「五常」之類世善倫理來束其心,至於任性妄為而無所節制。傳統中國人,全體是理所接受踐行「五常」,其熟悉度性超過少數佛教徒認同受持「五戒」,其、是非認知準依「五常」為判定。隋.智者大師《摩訶止觀》卷6雲:
《大品》有三種法施:三歸、五戒、十善道、四禪、四無量心,名世間法施。 ……《釋論》雲:「何謂世間法施,譬如王子墮下,父王愛念,積以繒,於地接,令免;眾生亦爾,應墮三途,聖人湣念,世善法,權接引,令免。然施法藥,自不知,是聖人托跡,出無佛世,誘誨童蒙。」《(涅槃)經》雲:「一切世間外道經書,是佛說,非外道說。」《金光明經》雲:「一切世間所有善論,因此經。」若深識世法,即是佛法。何以故?束於十善,即是五戒,深知五常、五行,義五戒。 ……周孔五常,世間法藥,救治人病。
若眾生無出世機,根性,不堪深化,但授世藥,如孔丘姬旦,制君臣、定父子,故敬上愛下,世間大治。禮律節度,尊卑有序,此扶於戒;樂以和心,移風,此扶於定;先王至德要道,此扶於慧。元,宜出世,表根性,感佛興,我遣三聖,化彼真丹,禮義前開,大小,然後可信;真丹既然,十方亦爾,故前用世法,而授與云云。
這裡說「世法」是「權」,而非「」治;因此,佛世法接引眾生後,要「佛法」教化,這是《法華經》「會三歸一」理路。而世法、佛法是佛說,兩者一體而有權實。智者大師是佛化儒,儒家思想、制度能「扶於」佛教戒、定、慧「三學」修習;佛法中國教化之所以能成,是於儒家「禮義」前導,而後「大小」,乃可國人信解奉行。
五戒乃「戒」,一切佛戒多由此開出,蕅益師雲:「依於五戒,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。」《五戒》亦云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受持(五戒)不犯者,以是因緣,當成佛道;若有犯而不悔者,三塗故。」五戒人類倫常規範,若能持守,則人格已立、人身已修。而儒家「五常」中國人常行道,違此則社會崩解,天下大亂。五戒與五常基礎、目標、形式、重點上有。 (如:殺生可說是仁一種表現,但「仁」外延。飲酒雖有「禮」與「智」,但儒家戒酒。)可相近相接。因此,「五戒」普及過程中,中國民眾接受,儒家「五常」配對,而有了中國特色闡釋。強化其神聖性,北魏.曇靖偽造了《提謂波利經》:
五者,天下大數。天五星,地為五嶽,人五臟,陰陽五行,王五帝,在世為五德,色五色,法五戒。殺配東方,東方是木,木主於仁……;盜配北方,北方是水,水主於智……;配西方,西方是金,金主於義……;飲酒配南方,南方是火,火主於禮……;不妄語配中央,中央是土,土主於信……。
《提謂經》表現了中國人佛教義學理解,及佛教中國文化適應,這種雙向對話有其必要性,因此,五戒與五常配對成了中國佛教倫理學特色,廣有影響力,後出佛學著述所引用。中,五戒與五常配對,北齊《顏氏家訓‧歸心篇》改雲:
內外兩教,本一體,,。內典設五種禁,外書五常符同。仁者,殺之禁;義者,不盜之禁;禮者,不邪之禁;智者,不酒之禁;信者,不妄之禁。 」
若深識世法,即是佛法。何以故?束於十善即是五戒,深知五常、五行義五戒。仁慈矜養,不害於他,即殺戒;義讓推廉,抽己惠彼,是盜戒;禮制規矩,結髮成親,即淫戒;智鑒利,所為,中道理,即飲酒戒;信契實錄,誠節欺,是語戒。週、孔立此五常世間法藥,救治人病。
《金光明經文句》及唐.湛然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同此:「殺仁,盜對義,不淫禮,飲酒智,不妄語信。」如道世《法苑珠林》卷88《五戒部》、宗密《原人論》;宋.契嵩《輔教編》雲,五戒與五常「異號而」:「五者修,成其人、顯其,孝乎!……五戒,有孝蘊。」
關於這個問題,可總結雲:佛教於中國弘傳過程中,轉變其形態,以調和、適應於儒家學說。五戒與五常配對有三系:一、吉藏、智顗《仁王經疏》從五戒調和五常,順序「仁、智、義、信、禮」;二、《金光明經文句》《止觀輔行傳弘決》五常調和五戒,順序「仁、義、禮、智、信」;三、《辯論》變五戒而配五常。後來,第二系成了中國佛教通說。其實,五戒配五常,是數目的一致性,是三教倫理交涉與融合[15]。可隨緣參考,嚴格看待[16]。
「五戒十善」是通途(聖道)基本行持,人上能,但其中處,另有條文規範。且聖道門「戒定慧」是出世法,讓初學者起慢心,能持戒高人一等。念佛人雖隨緣隨份持五戒、行十善,但這只是學佛人本份,以此為主修、行。因此,<淨土宗宗風.俗諦>列入通途戒善,以免於混淆:實質上,相應:1. 不能:對念佛機是嚴格難行;2. :念佛人不求再生人間(乘願眾生),不求升天享樂;3. :土宗信佛戒、念佛為善,信願念佛,,仰彌陀本願,一切功德。因此,寧可選擇能於言行,且適用,與人適應五常。
延伸閱讀…
四、反五惡,五戒或五常
回到《》五惡段討論:五戒與五常上雖有,但兩者互涉,性質相近。「法」,五常而五戒狹。五戒是佛教信者規範,限於部分人;五常是民眾規矩,範圍。「機」,有具與不具,能守五戒者能守五常;守五常者守五戒。「法」,五戒與五常可相通,「機」,有通有局。元.蒙潤大師《四教儀.集注》[17]卷四:「是,戒是防非。仁則殺,義則盜,禮則不淫,信則不妄語,智則飲酒。」覺如《改鈔》:「出世法上稱為五戒,在世法上名五常。」
這種說法,雖見於中國歷代《》註釋,有其可取可參考理。慧凈法師<第十八願義(三)>雲:諸佛出世,勸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;《》卷下擴充「唯除逆、謗」意,而說「五善五惡」勸誡。可知:彌陀慾念佛人「敦倫,閑存,奉公守法,世良民」。逆、謗是「佛法」重罪,「五」雖,但普及於一切人,且犯(佛教)五戒、違(世間)王法,現生受五痛,死後惡業而受五燒,勘言,如淨影.慧遠雲:「造此五惡,於現世中,王法治罪,身遭厄難,名為五痛;以此五,於未來世,三途受報,五燒。」勸誡,令眾生知警惕而、妄作。 《往生論註》:「若無諸佛菩薩說世間出世間善道,教化眾生者,知有仁義禮智信耶。」諸佛菩薩之所以分身十方世界,講經說法,就為了流布世間善法(五戒十善)及出世妙法(四諦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),將眾生循序漸進引向成佛。他們隨類化身,示現地域、民族,適應於文化、價值,而時機、量身訂做一套眾遵行善法,如中國儒家聖賢及其倡導「五常」;若依國情,佛教「五戒」或可類(等同)於儒家「五常」。 《》多次提及「世間人民,父子、兄弟、夫婦」,總括了人,及「內(中)外親屬,家室眷屬」,[18]這中國「五倫」:父子、兄弟、夫婦三類,屬於「家庭血緣」;另世間人民「朋友、君臣」二類,是「社會契約」,這五種通情而合理人際關係,涵蓋了傳統中國人「生活」領域及「道德」範圍,每個人一生這五倫中,隨分「扮演」角色,履行義務、展現價值。 《甄解》雲:
說「五、五」者,中輩相;五惡中,無出家者,但在家父子、兄弟、夫婦說造惡相故。 ……世尊說,似人天教,此教諭「劣機」者。說意有二:一未熟機作,二為者作護身誡。流教「王法本,仁義本」者本此。 ……此五濁世,多造惡、修善故,此界三輩機,說止惡修善。
此云「五、五」乃為家人說「似人天教」,「造惡相」教諭五濁惡世「劣機」,讓娑婆三輩人知所警惕,免於三業造「五」而展轉生死於「五道」。
而防止或對治「五」法,略有三種:五戒、五常、五智:
性質上,「五常」是行善,「五戒」止惡,故云「是,戒是防非」;功能上,「五常」乃進德修善,世良民;「五戒」是生定發慧,趨向涅槃,故云「世法五常,出世法五戒」[19];淨土宗有「抑止、攝取」二門,警告(抑止)是救度 (攝取):「未造抑止,防造重罪故;已造攝取,大悲普救故」,「法」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「機」是「常懷,仰謝佛恩」回應; ,五惡五善雖是世間俗諦,屬於「王(國)法」所管,「仁義(五常)」攝;然而言,世法不離出世法,俗諦相資於真諦,如小栗憲一云:「出世間法真諦,念佛成佛是;世間法俗諦,國法本、仁義。二諦相資,闕一不可。」[20]
前引《甄解》雲:「罪惡無量,此攝為五惡,佛五智所治。」「五智」有兩種解釋:1.密教以「五智」配於金、胎五佛、五部、五色;五智(成所作智、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觀察智、法界體性智),降服五毒(貪、嗔、癡、、疑)。 2.是《》「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上勝智」,《甄解》卷十八雲:
今說「五智」者,破眾「五」,拔生死五,令獲「五德」,升無為之安。雖說五智,是二智。初一是「」智,後四是「後得」智,……此之二智,即是「名號」。故上文云:「威德名號。」其義即同焉。 [21]
因此,是彌陀「五智」對治眾生「五」;此五智佛果總二智,並其無量功德攝於「名號」,令眾生信受「稱念」,破五惡而拔生死、生淨土。 《竹林鈔》[22]雲:
取要言之,凡五佛、三十七尊[23]成正覺經,無不歸彌陀。 《大日經》疏釋為「佛佛道同,無異路。」判定歸阿彌陀位,無成佛佛。故日如來歸彌陀而成,覺他諸佛亦依彌陀轉法輪智而成。故兩部之真言,金剛界「唵」字為始,胎藏界「南無」語為始,是歸命,所謂歸無量壽之意趣。,八萬四千之法門者,是彌陀三昧法、曼陀羅身。 ……夫日、彌陀,果海一味;光明遍照,智德何異!然以五方佛位配五智故,法界體性智名普門大日,觀察智號無量壽佛;如此智智相融、佛佛同體。以此《無量壽經》中列五智之名而言:「佛智、不思議智、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上勝智。」此是佛地五方,大日之五智。 ……探諸佛密意,雖佛語千差,旨歸,彼五智之覺體者,皆以妙觀察智所成。凡所言佛者覺,自覺、覺他、覺行窮滿之智德名佛,此覺體是觀察智,智德。 《觀經》說:「佛心者,是,無緣慈,攝諸眾生。」說:「見此彌陀佛身時,即見十方一切諸佛。」……彼大日遍照之覺體,得名者,歸無量壽位。
這是說,密教金胎二部、五佛配五智,乃至八萬四千法門,歸(命)於無量壽(阿彌陀)佛。因此,《》所說阿彌陀佛五智,即是(通於)《大日經》五佛五智。以此如來五智對治眾生五惡,無惡不盡。故云「念佛一聲,罪滅河沙」,《觀經》雲:「汝稱佛名故,諸罪消滅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,於念念中,八十億劫生死罪。」善導大師《法事贊》雲:「佛願力:五逆十惡,罪滅得生;謗法闡提,迴心。」《般舟贊》雲:「謗法闡提行十惡,迴心念佛罪。利劍即是彌陀號,一聲稱念罪。」嘉祥大師《觀經疏》雲:「佛有無量功德,念佛無量功德,故得滅無量罪。」
釋尊[24]說《》時,印度或有「五戒」,中國未有「五常」;經文中無「五戒、五常」字詞;佛於中說「五」,中國註家解「五戒」,日本淨土真宗釋為「五常」。因此,或可說:後代解經者於「五」段以「五戒」或「五常」釋之,是一種法數,揭示每一段重點內容,但嚴格對應。
據《無量壽經》卷下所述,五之中,第一惡以「殺生」主,即強者伏弱,轉剋賊,殺戮,相吞噬。第二惡以「偷盜」主,懷盜心,悕望他利,而心口不一,言念無實;或各懷貪欲嗔恚愚癡,欲自厚己,貪多有者,偷盜。第三惡以「」主,即指懷,但念淫佚,愛欲交亂。此外,邪態外逸,厭憎自妻,私妄出入,費損家財,事非法者,。第四惡以「口業四惡」主,兩舌、惡口、妄言、綺語。如師長,對朋友無信,得。第五惡以「飲酒」主。人若耽酒嗜美,飲食,肆心蕩逸,不識人情,憎惡人善,無義無禮,殺人鬥亂,害父母兄弟眷。 《甄解》雲:
「殺生」兼攝餘(強者伏弱者,能殺者,殺者,人畜皆然)。 ……舉身業「偷盜」,餘之(兼舉餘惡,以成盜過)。 ……舉「」,餘之(造作殺盜事,是其過)。 ……「口業四過」合為第四惡(讒賊鬥亂,明兩舌;憎嫉善人,口;敗懷賢明,明妄語;於傍善,明喜綺語)。 ……舉餘惡為成「酒」過。
文義上,每一段或有某一犯戒()「主」而「兼攝」餘內容,但不是嚴格、各應,而是五戒(五常)內容散落每一段之中,釐、分割;每一段中有五戒(五常)相關幾種內容,只能論其主、,若改雲「持○○戒(主),餘善助成」,或確切;且現實上,五(五欲)多半牽連而生,相纏相成,所謂「行」,作,而餘惡或伴隨而起。且說五惡,乃為了提醒(抑止)眾生,業習而誤犯諸,而受五痛、五燒之報,因此,可直接文內容去理解、省察,並自我警惕、止惡行善,,在意「五戒」或「五常」法數。小栗憲一云:
曰「五常」、曰「五戒」、曰「五善」,名異而。但佛語,使聞者誡慎。念佛行者,有進善實,是[25]。